这位从未上过学的巧媳妇,一针针绣出美好新生活

乡村周末 2018-09-28 12:00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42岁的张芹靠自己的双手开网店、办展览、成立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,带动当地179名妇女脱贫致富。

原标题:这位从未上过学的巧媳妇,一针针绣出美好新生活

张芹,42岁,陇南西和县大柳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,从未上过学的她自学刺绣,开网店、办展览、传承乞巧文化,还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成立刺绣协会,带动了周边村子的179名留守妇女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,荣获甘肃省陇南市“巧媳妇”“妇女创业之星”“感动陇南2014十大新闻人物”等荣誉。

01

巧乡走出“巧媳妇”

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,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。在西和,刺绣又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,虽没有苏绣针法的华丽,没有湘绣构图的严谨,但一针一线都是西和女儿对心灵手巧和美好生活的期望。

西和县位于陇南市的北端,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、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。刺绣在西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又称“针绣”“扎花”,多取材于花草鸟兽,包括“龙凤呈祥”“鸳鸯戏水”“锦鸡牡丹”等传统图案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
西和是乞巧之乡,每年农历的七夕节,西和女儿都要通过乞巧活动来向“巧娘娘”求得心灵手巧。在西和,女孩儿从小便会跟自己的母亲和女性长辈学习刺绣,枕头、鞋垫、抱枕,人人都有自己骄傲的绣品,若说起真正的刺绣巧手,就不得不提“巧媳妇”张芹了。

张芹是一名出生于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村的“70后”。提起她,大柳村人人都道:“张家的是个‘巧女子’。”张芹笑着解释道:“我没上过学,七八岁时见大人们绣花做鞋,我便学着用纸板裁样子、用黑白线绣,10岁时就能给家人做鞋,13岁就开始自己绣陪嫁的枕头和鞋垫了,都是跟着母亲和姑姑学的。”

长道镇大柳村

由于家境贫困,张芹没有机会读书识字,跟村子里大多数的姑娘一样,早早嫁为人妇、相夫教子,好在她儿时曾跟自己的叔叔学过唱戏,周边村子里婚丧嫁娶唱上几出,可以赚取微薄的收入。婚后,因为生活拮据,张芹的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,张芹也在唱戏之余当起了裁缝,靠给人缝制衣服补贴家用,闲时,她会绣绣鞋垫、枕头等日用品。

每逢演出,张芹总会带一些针线和布料在身边,空当时绣上几针。2008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张芹到大寨村唱堂戏,她随身带的绣品因为做工精良、花样新颖,被大寨村文化大院收藏,没过多久,便被来参观的游客抢购一空。这给了张芹莫大的启发和鼓舞,原来,自己闲时的小爱好竟然也可以赚钱,具有西和地方特色的刺绣竟然这么受欢迎。通过多方协商沟通,她得以定时将绣好的绣品拿到大寨村文化大院进行售卖。

02

绣出一条致富路

2008年,“西和乞巧女儿节”列入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西和县也因当地的乞巧文化美名远扬。随着一次北京的参展,张芹的绣品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,张家有名“巧女子”的话也被传开了。

西和刺绣衍生出的各色工艺品

西和刺绣颜色鲜艳,花型样式极具地方特色,可是自己的针法技艺都是母亲和小姑教的,有些还并不规范,花型样式也都是“老款式”,张芹开始“居安思危”,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。在县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多方帮助下,她走出大柳村,到浙江义乌,甘肃兰州、武都等地参加培训学习,刺绣技艺日渐精湛,绣出的作品更是供不应求。

“我没什么文化,刺绣绣得还行,绣品收入也不错,但我感觉自己一人好不是好,我想让村里像我一样的妇女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。”张芹想,有机会去外出学习的人毕竟只有少数,就凭自己和姐妹们用零星时间绣的绣品也难成规模,自己一人力量小,不如把大家聚集起来,将刺绣事业做大。

西和县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

2014年,张芹在县妇联的帮助下牵头成立大柳村刺绣协会,义务教授刺绣技艺。随着刺绣队伍的不断壮大,场地变得不够用了,2015年,张芹又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和向亲戚朋友借的60余万元作为基金,在村头盖了一座二层小楼,购置了锁边用的机器和布匹、丝线等原材料,正式建立西和县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。大家在这里学会了针法,可以将统一规格的绣片带回家进行绣制,在规定时间内交上来,由张芹负责将绣片制成成品,然后联系客户,将绣品卖个好价钱。

走进西和县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的一层大厅,各色绣品看得人眼花缭乱,司机用的颈枕、客厅用的挂画、孩子满月穿的虎头鞋、加了艾草的养生绣花坐垫……随手拿一件都十分精美。说起这些绣品,张芹很是自豪,“我们西和刺绣较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制作,没有重复的图案,颜色鲜艳,传统刺绣多用于枕头和鞋垫,我们又进行了创新,开发了一些美观且实用的产品,这款颈枕就是我想到现在好多人开车颈椎不舒服,自己摸索着做的,这里所有的产品都是手工一针一线绣的,机器绣不了这么饱满。”

西和绣品除了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,近几年,随着电商的兴起,不少人开始在网上订货,张芹在儿子的帮助下开了网店,除了刺绣作品,还卖一些西和草编工艺品和土特产。听到这里,我十分惊讶,不识字怎么做电商呢?张芹笑着说:“我能自学绣花,也能自学认字,现在空闲的时候还能当客服呢。”

03

创业扶贫领头羊

随着西和刺绣的名气越来越大,张芹的生意越来越好,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张芹的“合伙人”。有一次,张芹接到一个600件的订单,对方说好10天后拿货,她计划用5天来准备布料,再用5天进行绣制,没想到客户突然提出加急,要在第7天将绣品收上来。这可急坏了张芹,她立即召集所有的绣娘用白布和淘洗干净荞麦皮做好枕芯,将枕头顶子绣好,布料一到,所有机器同时开工,通宵制作。一个枕头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好,张芹和姐妹们忙了4个通宵,终于完成了订单。

讲起这件事,张芹的脸上并未显露创业的艰辛。她说,一对枕头160元,这笔订单的收入近5万元,她至今仍记得将赚的钱分给大家时,是发自内心的高兴。

如今,刺绣协会已经帮周边村镇的179名妇女脱贫,她们大多是留守妇女,以前,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,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拮据度日,现在除了家务和农活,到刺绣协会领一些绣片,空闲时绣上几针,每月下来收入十分可观。还有许多人在张芹的帮助下自己也开店做起了刺绣生意,当上了网店老板。

“我们村陈勇良家的生活很困难,妻子瘫痪在床,还有老人和两个孩子,他没办法外出打工,只能靠天吃饭。现在除了种地,他还到我们这里来帮忙收发绣品和运输,赚的钱供一家开销和孩子上学不成问题。我不懂什么专项扶贫,但看到孩子们能上学我就安心了。”张芹说。

“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”“乞巧文化传承人”“陇南巧媳妇”“妇女创业之星”“感动陇南2014十大新闻人物”“陇南市优秀共产党员”“甘肃省劳动模范”……面对这些荣誉,张芹显得有些羞涩,“我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,有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帮助,以前家里只有3间破房子,现在也盖起了二层楼,这些钱都是靠刺绣挣来的,我想在刺绣基地的2楼办个培训班,让更多家庭困难的人掌握这门技艺,还想开家农家乐,让来西和的游客尝尝我们的美食……”她滔滔不绝地说着,眼神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绣成安向春园里,

引得黄莺下柳条。

本期编辑丨康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